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。《岁时百问》载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”,清明时节,气温升高,万物生长,春意正盛,民间也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的谚语。
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,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。清明节既是祭扫坟墓表达哀思的日子,也是踏青游玩的“运动会”,有踏青、祭祀、蹴鞠等多种民俗。
扫墓
满衣血泪与尘埃,乱后还乡亦可哀。
风雨梨花寒食过,几家墳上子孙来?
——(明)高启《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》

清明节扫墓的民俗与寒食节纪念晋文公大臣介子推有关。
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,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,重耳成为一代明君晋文公后,介子推与母亲归隐绵山,晋文公为迫其出山而下令烧山,介子推坚决不出山,最终被烧死。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,这就是“寒食节”的由来。
扫墓原为寒食节的风俗,而由于寒食一般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,随着寒食、清明两节合二为一,扫墓祭祖成为了清明节的主要风俗。
踏青
芳草绿野恣行事,春入遥山碧四周;
兴逐乱红穿柳巷,固因流水坐苔矶;
莫辞盏酒十分劝,只恐风花一片红;
况是清明好天气,不妨游衍莫忘归。
——(宋)程颢《郊行即事》

清明时节,气温升高,万物萌生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节,因此中国民间一直保持着顺应时节,清明踏青的民俗。
有说法称,清明节因要寒食禁火,为防止寒食冷餐伤身,民间多要举行一些体育活动锻炼身体,并能在与自然的对话中,缅怀生命、拥抱新生。
除了踏青,民间还会在清明期间荡秋千、玩蹴鞠、放风筝……在缅怀逝去的亲朋的同时,走进大自然,感受春天生命的蓬勃与生机。
插柳
清明是处插垂杨,院宇深深绿翠藏。
心地不为尘俗累,不簪杨柳也何妨。
——(宋)宋伯仁《清明插柳》

万物复苏之时,柳树最先吐出新叶,并因其顽强的生命力呈现出易栽易活的特性。在古人的观念中,柳树是“春之树”,代表了青春与生命。
中国民谚中有“清明不戴柳,红颜成皓首”的说法,时人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,表达了对青春的挽留和欢迎。
也有说法称,清明为中国三大鬼节之一,插柳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。如北魏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就曾说:“取柳枝著户上,百鬼不入家”。
吃青团
青团是江南一带的特色小吃,发源于苏州太仓,也是清明节的特色“食俗”。
新鲜的艾草、青麦取汁后,和以糯米粉制成皮,再包以豆沙等馅料,蒸熟后就成了油绿如玉的青团。

由于艾草在清明前最为鲜嫩,青团颜色也最为翠绿。同时,艾草消火、驱寒等的功效,也非常适合春寒料峭的初春时节食用。
与此同时,我国南北各地还有吃“馓子”的风俗。“馓子”为油炸食品,香脆精美,古时也称“寒具”,在寒食节禁火吃冷食期间深受世人喜爱。